木星链 木星链
Ctrl+D收藏木星链
首页 > SOL > 正文

稳定币:稳定币全梳理:靠算法稳定的庞氏2.0时代?

作者:

时间:1900/1/1 0:00:00

今天聊一下稳定币。对很早就接触加密货币的小伙伴来说,已经不是新鲜词。但对于非加密领域、尤其是非金融领域的小伙伴,大概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甚至不知其然。

所以今天干脆来一次全面梳理:从稳定币小历史开始,追溯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为什么会出现?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各种类别——我们谈论的时候,到底在谈论哪一种稳定币?

还会讨论到上次“稳定币”热潮和这一次(比如terra/luna为代表)有什么不同?“靠算法稳定”结构内在的“庞氏因素”,在“旧时代”和“新时代”有什么不同?以及最重要的:在web3和虚拟经济时代,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稳定币结构?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

· 本期提纲?·?

1. ?稳定币小历史:为什么会有“稳定币”?当我们谈论“稳定币”的时候,究竟在谈论什么??

2. ?讨论“稳定币”之前,要先明确什么是“稳定”?怎样才算“稳定”??

3. ?稳定币的“稳定“概念,来自于它为什么被人们接受为其他资产的计价单位,“算法”能起到类似作用吗??

4. ?“稳定币”分哪几种?稳定币的“稳定”来源是什么??

5. ?上次“稳定币”热潮和这一次(luna为代表)有什么不同?(“靠算法稳定”在“庞氏1.0” vs “庞氏2.0”时代的区别)?

6. ?成百上千的算法稳定币,为什么只有Terra(目前)很好地活着??

7. ?用“小跑币”描述terra模式算法稳定币的工作原理。?

8. ?Terra模式为什么类似央行和外汇储备的操作??

9. 怎样的“稳定加密数字货币”才算是好的方案??

10. ?再谈我们为什么需要“稳定币”?稳定币对Web3和Metaverse的意义?

· 文字稿?·?

小跑(02:39):首先还是要把稳定币的概念、小历史捋一下。稳定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为什么会出现?

Will(04:54):到了今天,稳定币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数字经济的一块基石了。但是“稳定币”这个词本身很奇怪,现在的“稳定币”,其实都是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一种表达方式。那当初为什么叫“稳定币”?为什么不叫“某种货币”?或者就叫“某种美元”、“美元提款权”?

叫了“稳定币”之后,反而会带来一些误解——是不是“追求稳定”才叫“稳定币”?不稳定了,就不叫“稳定币”了?所以还是得探讨一下历史。

稳定币最早出现在2013-14年。我们现在看到的稳定币里,最大的是USDT——由Bitfinex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创始人们打造。初衷很简单,主要两个原因:早期世界各地的数字货币交易所,走的是比较传统的模式,类似电商的支付宝。你要买卖东西,先把钱充值进来,之后我给你记个账,给你内部发行的一个“符号”(类似支付宝、腾讯支付),你就可以直接购物,不用每次购物时从银行转账。现在的股票交易所也是此类运行方式。

这是稳定币的早期模式,但肯定很快会遇到监管问题:世界各国都会对“托管用户法币资产”有牌照要求,这是非常正常而且正确的。但这会直接导致用户在出入金(充值、提现时)时非常麻烦——因为每一笔资金还都要审核。大额转账在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也都是受到各种限制的。

早期的先行者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——这样搞实在是费劲,如果几百块钱都这样搞的话,人工审核成本实在太高。所以就构思了一个新的模型,有点像我国家的股市。大家可能了解,我国的股票市场跟国外不太一样,券商是不托管用户资金,而是通过一种叫做“第三方存管”的方式,让银行去托管的。我们以前也是券商托管资金,你的钱直接打到券商的账户里,它们帮你交易。后来遇到了一些监管问题,比如有券商挪用用户资金偷偷炒股。

于是变成了现在的模式——你的钱其实仍然在银行托管,银行跟券商打通,去记个账;券商拿着这个记账数字去做交易。最终结算时,你的钱会划走或者划回来。你会发现,这个流程,跟现在的USDT、USDC的稳定币结构很像——你美元资产放在一个托管机构,它向你发行了一个区块链上的“符号”,你用这个“符号”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(只要支持区块链)去做交易,包括中心化的交易所。这样就可以让交易所、或者每一个买卖数字资产的平台,完全避免了出入金、开户、销户时KYC和各种审核的麻烦。

律师:MiCA法案的稳定币交易上限阻碍了加密货币的采用:金色财经报道,MiCA法案受到加密行业许多人的积极欢迎,但引入的更具争议性的措施之一是对Tether等私人稳定币的每日交易上限2.19亿美元(2亿欧元)。全球律师事务所Clyde and Co的法律总监兼合伙人Rachel Mawer-Cropper表示,大型稳定币的使用可能很快就会受到抑制,监管机构应考虑重新审视每日限额。如果其他司法管辖区允许相对不受限制地使用稳定币,这可能会对欧盟的加密市场产生不利影响。[2023/7/10 10:46:01]

这个最早的模型,也就是稳定币出现的原因。但这并没有解释它为什么叫“稳定币”。

之所以叫“稳定币”,是因为世界各国对“法币托管”监管之后,数字货币交易所中“法币交易”这个功能就会下线——因为没有牌照,只能发展出OTC场外市场来交易法币。

没有了法币的场内交易,那“场内”还剩下什么?只剩下所谓的“币币交易”了。比如“BTC”对“ETH”交易对。但是场内没有了法币,上涨和下跌就没有了统一的尺度——BTC和ETH它俩互相涨跌并不能衡量你的财富变化,因为它们对美元的价格都有可能是“跌了”,那其互相之间涨跌也没有意义。这时货币的“价值尺度”特征就显现出来了。

怎么解决?USDT就成了解决方案。虽然当初设计的主观目的是想解决出入金麻烦的问题,但它的出现,一下子为场内的币币交易模型提供了一个“价值尺度”——因为USDT也是一种数字货币,而不是法币的记账符号。

于是,大家觉得,以前我们只有“Bitcoin”等各种各样的“coin”,而USDT承担起了当初法币的作用,那么就统称为“稳定币”(stablecoin)。所以,不管是“误打误撞”,还是“有意为之”,因为有USDT,以及后来合规的USDC等稳定币的出现,就又把法币或者它的“符号”带回了场内交易,一下子使得标准的金融市场模型又建立了起来。

所以客观的说,稳定币的出现是整个数字货币世界繁荣的基石,或者水源。

小跑(12:08):我也算是经历过了这个背景。很多年前,如果想交易比特币或其他币种,会遇到出入金的问题。如果我买了比特币、获得了收益、并且想“cash out”的话,就需要出金换回法币。但“出金”这个动作如果时间点没掐好、或者需要超长时间来处理的话,可能“收益”在“出金”之前就全部跌回去了。

和传统金融交易一样,有了股票或者衍生品的头寸,我需要把一部分资金放在“停车场”(parking),比如债券市场。这些债券其实也起到一个“稳定币”的功能,在资产没有离开市场的前提下,先暂时停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,这样遇到市场机会时可以立即进入。当年Tether的出现,确实也给“搬砖”的人极大的便利性,可以抓住一些市场机会。

那“稳定币”作为一种理论或是理念,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?

我看到了两篇论文。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时间(2014年)出现。一篇是《哈耶克货币:加密货币价格稳定解决方案》(Hayek Money: The Cryptocurrency Price Stability Solution);另一篇是Robert Sams的《加密货币稳定化:铸币税份额的概念》(A Note on Cryptocurrency Stabilisation: Seigniorage Shares)——都试图在构建一种稳定的加密货币方案。

第一篇聚焦于比特币的通缩特性,认为2100万个上限没有办法承担货币的职能,可能需要一种建立在规则之上、有“供应弹性”的加密货币。这篇论文提出一个词,我觉得特别有意思——“rebase”,我觉得把它翻译“调钩”比较好,对应美元的脱钩(debase)。“调钩”也就是用“供需”改变所有持有者的份额,用“供需”来调节加密货币的“稳定性”。

Robert Sams的那一篇也很重要。首先这个人就挺有意思,之前是对冲基金利率衍生品的交易员,后来在区块了OTC清算结算领域创业。他提出了一个框架,也是现在很多稳定币的设计框架——在之前的“rebase供应调节”的基础上,又加了一个“Seigniorage Shares”(铸币税份额)的概念。等于同时发两个币,一个作为稳定币,另一个的作用是调节稳定币的“稳定性”。它就像一个大海绵,吸收所有因为“调节”通胀带来的收益,或者通缩带来的债务。

纽约法院驳回Tether试图阻止CoinDesk索取稳定币储备信息的请求:金色财经报道,纽约最高法院大法官 Laurence Love 周五裁定,驳回 iFinex 和相关公司(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 Bitfinex 和稳定币发行人 Tether)试图阻止 CoinDesk 索取 USDT 代币储备信息的请求。2021 年 6 月,CoinDesk 根据信息自由法 (FOIL) 向纽约州总检察长 (NYAG) 办公室索取相关文件,呼吁为了公共利益发布有关 Tether 储备的文件,因为 NYAG 曾就储备问题调查 Tether 和 Bitfinex,但后来与该公司达成和解,Tether 一直反对 CoinDesk 的介入。

据报道,Tether及其兄弟公司仍可能对该裁决提出上诉。[2023/2/11 12:00:10]

其实大家都是围绕哈耶克的理念来试图寻找一种“稳定”的解决方案。大家都知道哈耶克diss金本位,认为金本位只是在没找到约束政府的机制时,才勉强使用的方法。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种私人领域、大家能够信赖的、和实际经济活动挂钩的一种稳定币解决方案。

Will(17:19):这就引出了稳定币的第二阶段。2013年到2014年还发生了两件事情:一个是以太坊的出现。另一件事是MakerDAO设立。

其实以太坊还没出现时,MakerDAO就已经出现了——这就跟那两篇论文有关了。MakerDAO是一种典型的“供给侧之锚模型”,我的感觉是比较匹配哈耶克的逻辑。这个项目自己的定位就叫“做去中心化央行”。这个早期理念还是蛮不错的,MakerDAO成型的那几年,我跟一些早期参与者接触过,还是有一些理想的。

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小典故,让我感慨华人真的跟加密世界有缘。MakerDAO的稳定币叫DAI,是因为创始人懂中文,所以起名字的时候提出了几个备选项——一个是“DAI”,也就是中文的“贷”;还有一个叫“JIAO”。也就是北宋的“交子”。最后“DAI”胜出,“贷”也完美匹配了金融的逻辑。

另外,DAI还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,就是致敬戴伟。戴伟是B-money概念的创始人,实际上是数字货币的鼻祖。当初中本聪也引用了戴伟的这篇论文,MakerDAO的DAI也有致敬戴伟的意思。这就变成了一个“双模因”。与此同时,以太坊的gas的最小单位叫做“wei”,也就是戴伟的“伟”。也是为了致敬戴伟。

小跑(21:03):所以MakerDAO也是建立在哈耶克的逻辑下。那在这个逻辑下什么是“稳定”?怎么样才算“稳定”?我们在什么维度才算是进入了稳定币的讨论呢?

Will(21:43):稳定币概念本身确实很重要,但我觉得“稳定”这个概念有一点tricky。

今天我们看到的稳定币很简单,逻辑是跟美元保持等值、或保持固定汇率关系。如果真正实践哈耶克的理念,或者假设世界上没有美元——因为美元就是跟哈耶克理念不那么一致的货币——可以作为锚定的标尺,那么稳定币应该怎么定义?针对谁“稳定”?

现在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货币,我们假定把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项目,或者一个私人的公司,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,也就是这个国家的主权货币,它跟美元之间显然不会是永远1:1绑定的。既然如此,这些国家的货币难道就不是“稳定币”了吗?

它肯定应该也叫稳定币。如果我发行一个日元稳定币,难道就因为日元跟美元汇率有波动,日元稳定币就不叫稳定币了吗?最近两天日元波动剧烈,日元眼看奔着150去了,那是不是日元就不能叫稳定币了呢?

肯定不能这么说,所以我们得看“稳定币”到底是针对什么的“稳定”。

如果是锚定美元的稳定,那么只要针对美元上下波动超过一个范围,它就是不稳定——现在很多稳定币项目都有这个问题,它只能锚定美元,不能锚定日元。反过来,如果你到了日本,日元对美元就算有上下50%的波动,日本国内的物价就有上下50%的价格变化吗?当然不是。也就是说,在日本这个经济体范围内,日元就是稳定币,它就是稳定的。

Paxos Treasury销毁超5.5亿枚Binance USD稳定币:金色财经报道,据 Whale Alert 最新数据显示,Paxos Treasury 已销毁 559,000,053 枚稳定币 Binance USD(价值约合 558,832,353 美元),交易哈希0x0d8e48dcae28f112ff5e00cd9e44147318dbbf275b93c78c162f2a2f8f2edb7c,销毁合约地址:0xE25a329d385f77df5D4eD56265babe2b99A5436e。[2022/12/14 21:42:32]

“稳定币”这个词的核心,还是站在哪个参照系上去看,这里的“参照系”接近于物理学的概念:你站在美元的参照系角度看,即使美元天天狂贬值,它仍然是稳定币;但是站在日本国内经济体的角度看,其实日元就是稳定币,美元相对它也会波动。

从这两个角度看,稳定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:你到底是想绑定某一个法币相对稳定?还是想构造一个经济体、一个生态环境,由里面的生产消费行为来支撑它的价格稳定?这两件事其实差别非常大。

有意思的是,现在几乎所有稳定币项目,本质上目标应该都是第二件事——希望创造一个项目,一个生态环境,或者希望一条链像一个国家,里边的矿也好、token也好,具备在生态体内使用、消费、生产等等功能。这个角度是“稳定”的,然而它们却毫无例外被迫走向第一种选择——必须锚定美元—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。

小跑(26:15):这也是我今天想着重讨论的。因为我有个不太一样的逻辑:对我来讲,“稳定”就是一个主观感受,这两天日元波动非常大,如果拿它跟美元锚定的话,就是站在美元的角度看日元,肯定是上蹿下跳。但是生活在日本国内的人,并不会觉得有变化,我每天还是要信任日元,拿它去买吃的付房租。它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就像火车外的人看我移动的速度很大,但我自己在火车里感觉很稳。这是因为我在“火车”这个“生态”里,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。

顺着这个逻辑想,如果是在自己创造的、稳定的环境中,一个价值符号也可以是相对稳定的。但是我自己的这个生态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生态,一定要以其他体系作为参照。

好像大家到了中年后,会觉得生活要“稳定”下来了,生活中的“波动性”减少了。可如果放眼看世界,这个主观的“稳定时期”也许正在“巨变”——就像当下的地缘宏观,经济不稳定,所以这个“动荡时期”是波动的。只不过对于你自己的人生轨迹,你觉得一切相对“settle”——这就是自己“人生”这个“生态体系”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。

如果意识到“稳定”不是绝对的,现在市场上的这些解决方案,或者大家试图把它尽量变“稳”的方法有哪些呢?

Will(28:49):这就得回到金融逻辑上来了。

我想简单做一个“二维”的分类:一个维度是“中心化”和“去中心化”方式;另一个维度是从“足额质押”和“非足额质押”维度。这样就可以把稳定币分成一个“2×2的四象限矩阵”。罗列一下就是四种类别:

(1)中心化的足额质押;(2)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;(3)去中心化的足额质押;和(4)去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。

这四种类型的稳定币中,有一种其实是不存在的——(2)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。因为“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”,在数字货币世界、或者区块链的世界里无法自圆其说。它其实是传统银行模式,也就是部分准备金制度。然而这种设定在区块链世界里是没有意义的——相信一个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的系统,它发行的货币我还要认它的稳定性——这没有意义。

在剩下的三种中:(1)中心化的足额质押:就是USDT和USDC这种稳定币。用银行账户去质押了足额的美元,然后在链上发行对应数量的稳定币。这种模式的稳定币,实际上就是美元的链上符号,或者叫“数字美元”或者“加密美元”。(当然这里有个小细节,USDT是不是足额质押?这件事一直是个谜,但我们不能说。因为它的逻辑是足额质押的,如果USDT自己说不是足额质押,那就“破案”了。)

GMOTrust与ZeroHash合作,提供稳定币即时结算服务:4月15日消息,日本互联网集团GMO旗下的加密货币子公司GMOTrust选择数字资产托管机构ZeroHash来结算其日元和美元挂钩的稳定币“GYEN”和“ZUSD”,ZeroHash的用户能够以数字日元(JPY)进行资金充值、提取及结算,便于跨境日元的转移和结算。另外,由于法规限制,GYEN和ZUSD将不提供给日本居民。[2021/4/15 20:24:01]

这种稳定币的逻辑是足额质押,“稳定”的来源就是“供给侧之锚”。你用一个USDT或USDC随时可以兑换回银行账户中的一个美元,它就是一个美元本位的数字符号,这就是100%的供给侧锚定体系。

它的稳定性当然是天然保障的1:1,永远不会变。不管是BTC价格上涨下跌,甚至美元对世界其他主流货币上涨和下跌,都不影响它的1:1——它的稳定性来自于100%的兑换行为。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为止,能够发行稳定币的机构,其实注册为一个货币兑换商就可以,他们并不需要注册成为股票经纪公司、交易所或者等等有更高水平、更严格监管要求的牌照。

这种稳定币逻辑比较简单。剩下两种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就有意思了。

第三种(3)去中心化的足额质押:本质上只有超额质押,其实连全额质押都没有。因为去中心化的质押,必然不可能是质押美元,我拿USDC来质押发行一个USDT是没有意义的,除了白白消耗gas费什么也没有得到。

去中心化的资产相对美元有个价格的波动,如果你只是足额质押,也就是在质押的时候实现1:1的话,那么一旦质押资产的价格下跌,你当然要提供更多的质押资产去补足。这就像我们的房子价格下跌,银行会催你补保证金一样;股票也是一样,如果你用股票质押去借款,股票价格下跌也要多交保证金。

所以对于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质押需要受到一个限制:你的质押款必须高于你发行的稳定币数量,这跟借贷的逻辑是一样的——货币其实是一种债务,是你抵押进去足额的资产,然后借出来的东西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“去中心化的足额质押”模式就只有“超额质押”这一种概念。

这种模式的代表是MakerDAO,“去中心化的央行”。也就是说,我可以把BTC、ETH等等资产放到一个智能合约里,派生出来DAI。比如按照最高70%的质押率,换出70%等值的DAI来。这实际上实现了让这个世界产生了“新的美元”。

它和“中心化的质押”是不同的。“中心化的质押”是把等额的“旧美元”放进去,产生出(链上映射的)“新美元”,它并不是凭空创造的。而DAI这种模式,实际上是用数字资产质押创造出了“新的美元”,所以它真正的起到了一个所谓“去中心化央行”的作用,而不是一个商业银行的作用。

最后一种模式(4)去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:听起来就有点怪,“非足额质押”怎么能让人相信呢?也就是说我拿到的钱,下面竟然没有足够的资产支撑,我想换回什么东西的时候换不回来。就像当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,一美元换不了黄金,那还叫啥金本位?

但是这个非足额质押的概念怎么出现的?

要回到我们上次讨论的“锚”的话题。“去中心化的非足额质押”的稳定币一定不是“供给侧之锚”——这个结论是很清晰的。非足额一定要有个新逻辑。这个新逻辑,在行业内我们叫“算法稳定币”,也就是算稳。这就要求他需要提供一个我们上次谈到的“需求侧之锚”,这个逻辑才能成立,这个逻辑我们等会儿再详细讨论。

因此,算法稳定币大概就会变成一个“供给侧之锚”和“需求侧之锚”的结合体。结合点在哪里呢?就是质押率是多少。如果你的质押率是50%,也就你有50%的底层资产用于质押来派生货币,另外50%是没有底层资产对应的,应该是需求侧去管理。

小跑(38:03):非常清晰。但是理科生的感觉太强烈。我要中和一下,拿我的“小跑币”来给大家举个例子。

现在这么多算法稳定币中,Terra是规模最大的一个,而且目前还活着。我用自己的理解复述一下,Terra这种模式的算法稳定币的工作原理。

算法稳定币今日平均跌幅为4.49%:金色财经行情显示,算法稳定币今日平均跌幅为4.49%。6个币种中2个上涨,4个下跌,其中领涨币种为:BAC(+5.92%)。领跌币种为:AMPL(-14.36%)、ONS(-7.06%)、RSR(-4.40%)。[2021/1/5 16:28:54]

我发明了两种代币:美元币和小跑币。小跑币放在交易所上,完全按照供求决定价格:可能是1分钱,也可能是100块钱,who knows。美元币的价格永远是1美元:如果跌到0.99美元,我就自己发更多小跑币,用来买美元币,一直买到价格回到1美元。反之亦然,如果美元币涨到1.01美元,我就发更多美元币,然后用它们买小跑币,一直买回到1美元。

这个过程其实很像央行的操作,中央银行的货币调节其实也是一种“靠算法稳定”,也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维持货币价值。乍一看,没什么问题;但是乍二看,脑袋就开始拧巴了。

首先,此番操作有个前提:小跑币必须总有价值,不管价格有多低,它不能是0。就算是1分钱,我发个1000万美元的,买10万美元的美元币,还是可以推高价格。但是如果小跑币价格是0,我再发几亿个都没有用。

所以小跑币如果没有价值,也就不能支撑美元币——毕竟小跑币是我拍脑袋凭空发出来的,它本来就没啥价值,也没啥特别值钱的理由。

但是,乍三看,再转念一想:其实也没什么问题。比特币不也是“编造”出来的吗,它现在值很多钱。

所以,在当下这个时代(我称之为庞氏2.0时代),这种:“先凭空创造一种数字货币,再想办法让大家买它,再想办法维持住,时间足够长就能变成一种持久的价值储存”—— 是一个有先例、可操作、可重复的idea,不是异想天开。

当然这个过程中,必须引入“庞氏”因素来打扮一下:比如如果你存入美元币,我就用小跑币支付你20%的收益率——这个利率,当然也是凭空创造出的利率——目的就是让大家兴奋起来,为了交易。

但它还是很“虚”。也许有一天,大家一觉醒来突然同时get到,整件事的逻辑都是小跑编的,我不玩儿了;然后大家一起卖美元币和小跑币,大家越卖,我就越难只通过印小跑币来捍卫价格。汇率越不稳,大家更没信心,更抛售——一个自我强化正反馈死亡螺旋就发生了。这种事经常发生。

有一个办法是效仿国家的外汇储备: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国,有一家中央银行,中央银行维持着外汇储备,用这些储备来维持美元币的价格。小跑币长势喜人的时候,买比特币,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。这样又加一层信用,就算大家不信小跑币,总相信比特币吧?

后面还可以更加坚固我的外储,比如趁着小跑币上涨,买更多比特币、以太币、其他任何在加密技术中有用的东西;然后美国国债、金条、以及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其他东西——谁知道呢,也许哪天索罗斯来攻击我,我还得花大量比特币和黄金来捍卫。而这些都是真正的弹药,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。

无论如何,我期望的最终状态是:坚持持续十年,美元币和小跑币深深融入了一个蓬勃活跃的加密生态,大家默认美元币就是一美元,我就不用那么努力捍卫汇率了,小跑币也保持了自身的价值,整个系统也保持了自身的价值——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
TerraUSD和Luna的原理基本上就是这样。它用Luna,相当于小跑币,来调节自己的稳定币TerraUSD。过去三个月,Luna基金会买15亿美元的比特币和其他几种加密货币储备,减轻大家对 TerraUSD 失去联系汇率的担忧。

我觉得关于稳定币的讨论完全可以落入耗散结构的框架中。只是新时代有种很奇怪的感觉:我总觉得,现在的旁氏结构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,或者新的时代,和我们之前的理解的逻辑,至少是发展顺序不太一样了。

我们总说美元不也是庞氏吗?这些庞氏(先叫它旧时代的庞氏吧)发展的顺序是——你要先有足额支撑 back up,然后让大家慢慢接受,接受了之后,再慢慢把支撑撤掉,变成一个纯庞氏。但因为接受的时间已经够长,它便可以持续下去。

可是像Terra(先叫做新一代庞氏吧)为代表的算法稳定币,似乎发展顺序是倒过来的——首先架一个庞氏结构,明确告诉你我啥都没有,这就是我自己创造的币;然后再想办法增加使用,让大家慢慢接受;然后再慢慢增加它的back up,并且多样化,比如多买比特币;最后只要玩法够多,大家能够持续,它就持续存在了下来。

Will(47:33):我理解你上面的总结,是说有一种新的庞氏模型的出现,我觉得是完全正确的,也是合理的,我还是借用“需求之锚”和“供给之锚”的逻辑框架来分析。

上次谈到过,我认为“需求之锚”矛是比“供给之锚”更合理的一种货币框架,因为人对货币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:有生活、消费、理财、还有精神世界的需求等等,这些需求就会传导成为对货币的需求。而“供给之锚”有一个最大的逻辑漏洞,这个锚本身的价值到底是啥?金本位的锚是黄金,但黄金有价值吗?黄金能支撑人类经济发展吗?其实是不能的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,需求之锚是比供给之锚更先进的一种货币的锚定体系。

你刚才所说的“新庞氏模型”,其实就是从需求侧来做货币的锚定;而“旧庞氏模型”是我先从供给侧告诉你,我有足额的锚定;然后我“一点点撤”下去的那部分,其实就逐渐的转化为由“需求”来管理。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,无非是37开28开还是55开的问题。

“新庞氏模型”一上来就先从需求侧管理,甚至告诉你我是“零供给侧锚定”,而100%是需求侧的锚定,只要你认同,觉得有这个需求,而且拿我的货币满足了你这个需求,货币的价值就存在了,就支撑了。

但是问题来了:你到底是用什么“需求”来锚定?人类的需求其实就两种:一种是主动的需求,一种是被动的需求。主动的需求就是生活的需求,吃喝消费娱乐,也就是经济学领域里的需求。但是别忘了还有另一种“被动”的需求——比如交税。

比如最近热闹了一段的MMT理论,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支撑,就是“法币就是税收货币”(虽然税收不是它唯一的支撑),刚才那两篇论文中的“铸币税份额”这个逻辑其实也是偏“被动需求侧”。如果一个国家真的像这篇论文当中描述的,发两个币,一个是“法币”,一个是“份额币”;那“份额币”应该可以分享这个国家的所有税收,不只是“铸币税”。国家的所有税收份额,除了消耗之外,剩下结余就分在“份额币”里。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发行了自己的“股票”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如果一个国家践行“双币模式”,其实逻辑上是通的。

现在所有的稳定币项目,还有包括StepN这样的项目都是“双币模型”:一个是“utility token”,相当于生态环境内的“法币”;另一个是“security token”,也就相当于生态环境内的“份额币”。当一个项目从零开始、没有任何其他服务、产品、消费、经济能力的时候,它能创造什么需求?答案是它可以凭空创造一个对“份额币”的需求。

小跑币其实还是站在实体经济的角度,持币小伙伴可以拿到签名书、听播客、读文章,这些还是消费类的需求。但这些需求都不存在,因为你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。从第一天,当你想把自己体系内的“法币”发出去的时候,只会有一个需求,就是买自己“份额”的需求——这是你能够从零创造起来的,唯一的需求。

这件事情当然取决于别人是不是相信这个“份额”将来可以给他带来收益。如果相信,他就会去买,于是需求就被创造出来了。

Terra/Luna这种组合,甚至GMT/GST这种组合,平台是干什么的不重要,因为平台将来的实际作用,自然会创造对应的需求来支撑币价(能不能支撑得好只能另说);但它们可以先同时创造出另一个“买我的份额能赚钱”的需求。当这种需求被创造出来,也就对应了那一部分币值。这就是“冷启动”。

小跑(54:41):我们虽然可能觉得这件事情很“新”,很开脑洞。但历史上老祖宗也做过很多次。

比如管仲,齐国尊王攘夷,要给周朝财政找钱,管仲老师就想到了一个主意,分三步走:首先他先向天下宣布,说江淮一带有白茅草,非常珍贵稀有;然后请周天子派军队圈地,把江淮的白茅草全部控制住;然后发消息就周天子要去泰山祭神,大家如果要参加,必须自带江淮白茅草制成的垫子,没这个垫子的话,或者说垫子不是江淮白茅草编的,就没办法跟天子去祭神。

第三步,等到各国去派人去江淮取白茅草,开始织垫子的时候,他派了军队在那里候着,如果要取草,先拿黄金来换,一捆草100金。于是一次周天子泰山祭神,三天之内就收集了天下所有的黄金,周朝的国库就满了。

其实管仲也是凭空创造了一种“被动需求”:白茅草祭神。

StepN也是一样的。我这两天一直在想,如果你有9双鞋,每天靠走路赚的钱是很多的,可以达到3000港币——基本上就不用工作了。但如果大家全都这么做,后面是谁来支撑,谁来养呢?

所以它的代币经济体系必须有价值,或者必须有用途,只有不停创造出需求,让大家一直消耗你的代币,新来的人养现有的玩家。否则早晚有一天会遇到断粮的情况。这几个例子进一步延伸,往往都是一个“需求侧货币锚”的概念。

Will(58:30):“新庞氏”也许是比单纯靠“供给侧”管理更好的方式,但不代表它就可以脱开庞氏的结构,设计不好的话,它也会很容易进入死亡螺旋。

回到耗散结构体的角度来看,这些模式都具有的、不可能违背耗散结构体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:要跟外部世界有能量交换,外部世界的能量注入才是耗散结构体能够生存发展的核心。任何数字货币项目,包括这些稳定币,甚至整个数字货币生态,“旧美元”的注入到现在为止作用仍然巨大。至少在相当长时间里,如果没有“旧美元”的注入,整个数字经济体是不可能有发展壮大的机会的。最终还是要看数字经济体满足什么样的美元注入逻辑,这就变成了一个更宏观的需求。

人对虚拟世界的需求,是否比对现实世界的需求更大?迟早有一天可能是这样。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更多由“虚拟”构成,如果这个层次的需求扩大,整个外部能量注入就是持续的,这个经济体才能增长。否则就回到所谓“内生结构”,其实是不能“揪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面”。

最后补充一点,我们刚才总结的三类稳定币的模式中,“去中心化的超额质押”其实降低了市面上流通的资产总量。因为一个比特币放进去,只有0.7个等值的美元出来,其实降低了流通资产的总量,也就是资金利用率过低。大家觉得这是有问题的,于是“非足额质押”这种逻辑才会出现。但“非足额质押”,甚至“零质押”,然而都是“内循环”的一套体系。

所以,迄今为止整个数字经济体的扩大,其实反而是靠第一种模式:“中心化足额质押”,它起到的是把“旧美元”引入数字经济体中的“新美元”的作用。我觉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这个模式还是最主要的模式。

小跑(01:03:19):这是一个悖论:如果你超额抵押的话,就没办法像Tether发展的那么快。但如果像Tether这样以“非足额抵押”的方法发展,它又不稳定——这似乎是一个在稳定币领域的悖论。

最后一个问题:我们为什么需要稳定币?或者稳定币对未来web3、元宇宙、或者虚拟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?

Will(01:04:32):延续上面最后一个话题,中心化的稳定币对于整个web3等等经济体最大的作用,在于它是一个“能量注入”的过程。

我们一直强调,让web3体系能够成为一个耗散体的前提,就是有新的能量注入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认为中心化稳定币的价值是永远不会消失的,直到有一天虚拟世界的资产能够完全被定价,或者能以某种其他货币方式直接在虚拟世界当中发行。

我们不排除当一个虚拟经济体足够大,到大而不倒的程度时,它是可以通过内生,比如MakerDAO这种超额抵押的方式,或者是通过Terra这种算法稳定,或者非足额抵押的方式来各自发行一些去中心化的稳定币。这个模式在整个经济体内,就相当于是“央行——商业银行”的二元货币体系。

央行由于考虑到信用,可以采用“超额抵押”的方式来增大它的信用,这些资产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“供给侧之锚”,再让商业银行根据每一个项目、或者每个经济发展的需求,实现“部分准备金“或者”非足额抵押”的方式,去发行它的“需求侧稳定币”。

我觉得未来这种模式可能会慢慢形成,到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像MakerDAO这样的体系,变成“去中心化世界央行”。Terra这样的算稳,大家现在还是把它当一个项目来看,但是慢慢会发现,它们其实对应着现实世界当中的“银行”,你也需要去看它的信用、资质、偿付能力等等。同时因为它有局部经济需求存在,大家也不关心它是不是足额质押。

一旦到了那一天,你还会发现一件更有意思的事:现实世界中的央行作为“最后贷款人”的角色,在去中心化世界里还会存在吗?最后贷款人其实是个主动的行为,央行愿意救你就救。如果这件事在去中心化世界里发生,它的行为模式是改不了的。是否会有个什么机构能够通过某种特殊手段增发货币,来拯救像Tether这样一个可能导致兑付危机、出现死亡螺旋的局部经济体,或者局部银行?我是比较悲观的。

我是一直认为“局部货币”这个概念难以最终实现——耗散结构有大小,现实世界就是“大耗散结构”,套着若干“小耗散结构”。“小耗散结构”的外部能量,其实就是“大耗散结构”提供的外部能量。而“大耗散结构”之外,我们不知道何物提供能量给他——一层一层套下去,你会发现:当一个耗散结构没有“外部”的时候,它就只能够“内生货币”,也就是纯靠信用,纯靠庞氏——也就是现在的美联储。

在这个前提下,“小耗散结构”是不是有可能最终一定走向热寂?或者死亡的命运?可能性是比较大的。

标签:稳定币USDETHTER数字人民币稳定币CNYD即将上线HUSDethylGoFitterAI

SOL热门资讯
区块链:“中国旅游日”山西首次发布古建筑数字藏品 国宝记忆云端永流传

2022年5月19日,“中国旅游日”主会场活动在山西开幕。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下,山西省文物局、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腾讯幻核、腾讯区块链,共同推出“古建有画说”公益数字文创藏品计划,面.

1900/1/1 0:00:00
TEP:300万人的第一双“虚拟鞋”

虚拟鞋卖疯了。今年上半年,一家叫做StepN的Web3公司,在短短几个月里卖了上百万双“虚拟鞋”。这些鞋子,以NFT的形式展现,大部分价格在5000元~40000元.

1900/1/1 0:00:00
DID:DID:web3.0最重要的一块拼图

所有的胜利,都是来自对信仰的坚持。相信相信的力量,这里从未让你我失望。欢迎关注星空价值投资,总要有人,仰望星空。有时候看得太远似乎不太好.

1900/1/1 0:00:00
SBT:?vitalik等最新论文:去中心化社会 找寻Web3的灵魂(下)

“道者,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”——《老子》第六十二章摘要“去中心化社会:找寻Web3的灵魂”,是Vitalik等人的最新论文.

1900/1/1 0:00:00
区块链:饿了么切中NFT数字藏品的命门 背后有高人

饿了么数字美食藏品主打“美味中国”和“美味时令”两个系列,搭建“美味珍藏馆”,集中展示用户获得的典藏菜品、菜系历史、节气美食等文化赏鉴内容.

1900/1/1 0:00:00
NBS:世界经济论坛调查:发展中国家喜欢元宇宙 而高收入国家并不热衷

与发达国家相比,发展中国家有两倍多的人认为元宇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,并且每天都会使用元宇宙应用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(WEF)的一项调查,发展中国家对元宇宙和虚拟或增强现实(VR/AR)的兴奋程度远远.

1900/1/1 0:00:00